大時代的蜉蝣 | 增訂版
大時代的蜉蝣 | 增訂版
作者:邵頌雄
出版社:見山書店
| 推薦序 |
如實生活
——周保松
《蘋果日報》還在時,每到清晨五點,我總第一時間上網閱讀。我習慣先讀專欄,再讀新聞。而在眾多專欄中,我特別喜歡邵頌雄的「相忘江湖」。可是邵君並非天天寫,而是兩星期才見一篇,於是有頗長的等待和期待。
這不是壞事,因為讀邵君的文章,着實需要一點時間沉澱,味道才慢慢出來。說句老實話,在《蘋果》作者群中,邵君肯定不是點擊率很高那種。我相信他不在意這個,作為讀者,我也不在意。我也一直沒告訴邵君,我是他的忠實讀者,雖然我和他數年前在香港有過一面之緣。
時移世易,山河變色,苦守多年的《蘋果》,在政權威脅下,終也不得不在2021年六月二十四日停印,並宣佈午夜過後永久關閉網頁。累積二十多年的文字影像,承載整個城市的記憶情感,竟要在一夜間灰飛煙滅。
那是傷痛的一夜,無數港人同哭共哀。我們彷如見着自己生命的一部份走向死亡,而我們完全無能為力。我仍然記得,在網站消失前最後那兩小時,我在忙亂中做的一件事,是登入「昔日蘋果」,用先複製後貼上的方式,將邵君部份文章保存下來。
《蘋果》消失第二天,邵君在他的臉書感慨,自己最後一篇道別文章還來不及刊登,報紙已然不在。我忍不住留言說,如果你能將這束文章結集成書就好了。兩個月後,邵君寄來書稿,並邀我作序。此刻,邵君新書即將出版,文章得以用更完整的方式流傳,並為這個曾經有過《蘋果》的城市留下獨特印記,意義大焉。
邵頌雄這個人是誰?我的書架有他的三本書:《黑白溢彩:荷洛維茲的藝術》、《樂樂之樂:巴赫〈郭德堡變奏曲〉的藝術》,以及和李歐梵教授合著的《諸神的黃昏:晚期風格的跨學科對談》,都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。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,大概知道這幾本書的份量。可是,音樂只是邵君諸多愛好之一,他還喜歡術數、電影、文學、電視、書法、還有廚藝。那麼什麼是他的本業?佛學。邵君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佛學教授。
邵君不是張揚的人,談論藝,憶事懷人,總是平平淡淡,舉重若輕,不懂行的人,讀他的文字,或會覺得不夠刺激;懂行的人,卻會見到清淡如水的文字背後,藏着多少的功夫和修為。印象中,邵君近年寫得最激動,因而引起最大迴響的文章,是批評朗朗徹底糟蹋了巴赫的《歌德堡變奏曲》。這曲也是我的至愛,我因此很能明白邵君的心情。
邵頌雄的文章有多好?這個我不談,要靠讀者自己體會。不過,文如其人,我讀邵君最大的愉悅,也是最大的得着,是見到一個人如實、用心地活着,是怎樣一種境界。這部書,說到底,就是邵君如實地和讀者分享他的生活。表面看來,他的生活和一般人並沒什麼不同,他喜歡的電視劇如《大時代》、《暗戰》、《權力遊戲》、《闇》等,許多人也喜歡。(必須在此承認,我也曾被《暗戰》和《闇》「折磨」得死去活來。)但和其他人不一樣,邵君總能在平常中活出一種人文的、知性的格調。
這樣說似乎有點玄,那我們一起來讀讀〈憶黃粟米〉這段:「所謂家鄉風味、家傳食譜,令人回味之處,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。味道或氣味所勾起的回憶,不如『桃花依舊』一類由景象帶來的思緒具體,勾起的往往不是幾格散落了的菲林,而是一種抽象的情懷、壓於心頭的感觸。遊走於香港街頭,當滿眼都是逢迎某種品味旅客的金舖、波鞋店時,懷念的不只是昔日標榜傳統製作的老舖小店,還有老店經幾代人努力經營的那份氣息。」
邵君的《蘋果》專欄,叫「相忘江湖」,語出《莊子》:「泉涸,魚相與處於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」大意是:泉水乾涸了,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,彼此吐沫潤濕,以求殘喘。可是,這又何苦呢?其實只要離開陸地,游到江湖,大家就可忘記彼此,從此逍遙。
這兩年,我常常想起這段話。艱險困頓之際,我也嚮往江湖。可是我也漸漸明白,相濡以沫,可以是生命的另一種選擇。畢竟那個泉,是魚兒相識相愛之地,是牠們的家。泉變成陸,魚兒不願離開家園,更不願捨棄對方,那麼最值得做的,就是用生命滋潤對方,互相扶持,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。
這樣做,理性嗎?我不肯定,但我能理解。
人生有羈絆有依戀,活得也許不逍遙,卻有它的份量和重量。在香港當下,這是許多人實實在在的選擇。當然,香港人是帶着盼望在相濡以沫。我們都希望,艱難的日子會過去,泉水有一天會再來。正因為有這份盼望和堅持,我們即使只是大時代的蜉蝣,也有獨一無二的人格和尊嚴。
是為序。
香港中文大學忘食齋
二零二一年冬
Couldn'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
✔ SF 到付 (3-5 days)
Shar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