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聲韻詩刊》78期
《聲韻詩刊》78期
作者:【「文學.東京」交流團小輯】曾詠聰◎四元康祐◎岡本啟◎小磯洋光◎國松繪梨 |【評書賞藝】鍾國強◎嚴瀚欽◎劉安廉◎鄭政恆 |【《香港文學大系1919–1949:新詩卷》選譯】|【Voice & Verse Special Feature: “Flood” 】
出版社:聲韻詩刊
香港依然炎熱,意想不到的是,詩歌評論的氣氛也熾熱。這一期可以說是評論專號。
本期由「文學.東京」交流團小輯打頭陣,我想到自己快要步入中年,才第一次到東京旅遊。
中學時期的我,從沒想過學校會籌組文學交流團,遠赴東京。現在的中學生真幸福,但我也知道他們也面對意料之外的學習壓力。
我在踏足東京之前,已在紙上散步,讀過一些夏目漱石、川端康成、太宰治小說(村上春樹長篇作品沒有追看了,但青年時當然讀過《聽風的歌》和《挪威的森林》等名作),依然十分欣賞夏目漱石的《其後》、《心》、川端康成的《伊豆的舞孃》、《雪國》、《古都》、《美麗與哀愁》、太宰治的《惜別》、《斜陽》、《人間失格》等等,也愛屋及烏看了改編電影。
2019年5月,我第一次到東京,同一年11月,由於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」,鍾國強和我認識了四元康祐,都對他的〈我出門啦!〉留下深刻印象。這首詩加上三個年輕日本詩人的作品,還有曾詠聰生動的記錄,已收入這一期《聲韻》。
這一期有復旦大學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靜的〈關於「樹」的談論〉,仔細討論德語詩歌中的樹,從布萊希特(Bertolt Brecht)〈致後人〉,聯繫到策蘭(Paul Celan)短詩〈一片葉,沒有樹〉,再到艾希(Günter Eich)和弗立特(Erich Fried)。關於樹的談論,在姜林靜的梳理中,是十分寬廣的世界,涉及了詩、藝術、音樂、神話和基督宗教。
詩歌評論可以從意象、歷史、文化等角度出發,劉偉聰評論文章〈Helen Vendler的最後回眸〉談論的文德勒,在2024年4月去世,她在哈佛師從瑞恰慈(I. A. Richards),承繼新批評的細讀(close reading)傳統,往往從形式研究出發。
本期《聲韻》的書評欄目尤其熱鬧。鍾國強評論王良和老師最新詩集《進山》,詩集中〈橄欖青毛衣〉一首表面上簡單,但要分析卻不容易,鍾國強沒有捨難取易,而是細讀這首憶念父親之作。
我也特別欣賞〈橄欖青毛衣〉,詩中有夢境也有實境,虛實之間,都是追思亡父的深情,以及面對逝世的失落感,結句「只能相背,每一次相遇」十分有力:「只能相背」是無法相見,令人想到天人永隔,「每一次相遇」與相背恰好對反,是追憶同在的時光,而且是每一次同在。至於詩中竊賊的形象,令我想到博爾赫斯(Jorge Luis Borges)〈為所有的死者感到的愧疚〉(Remorse for Any Death),恰好這一期有拙文〈我那時喜歡的是黃昏、荒郊和憂傷——盧真瑜《入不退地》序〉,序文中提及這首有默溫(W. S. Merwin)英譯的博爾赫斯佳作。
《聲韻》來到第78期,換言之是13歲了,像不斷學習的中學生,而且,我們依然重視「每一次相遇」。
Couldn'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
✔ SF 到付 (3-5 days)
Share
